声学基础---声波 1、声波的产生 当外加电信号使扬声器纸盆来回振动(声源振动)时,随时也使它周边的空气振动起来。如果扬声器向一个方向振动时,它便压缩其临近空气,使其变得密,相反方向时就变得疏,这种一疏一密地震动传播的波叫声波。经过介质(物体、空间或水)向四面八方传播。当人耳接受声波的振动,通过听觉神经传达给大脑。 人要听到声音必须有三个条件:一是存在声源;二是要有传播过程中的弹性媒质;三是要通过人耳听觉产生声音的感觉。 2、声波的频率、声速和波长 2.1 频率 物体在一个地方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。如:一个球在碗底来回滚动、电线中交流电的电子往返运动,声波在两个平面之间来回传递等都是振动。振动体每秒振动的次数称频率,用f表示,频率的单位是赫兹(Hz),简称赫。振动体每秒振动一次时间表为:1Hz=1次/s。 一般把20Hz—40Hz的声音称为超低音;50Hz—100Hz的声音称为低音;200Hz—500Hz称为中低音;1000Hz—5000Hz称为中高音;10KHz—20kHz的声音称为高音。 不同频率的声音具体以下特点: A、高频:声音指向性很强,覆盖角度窄小、射程远、穿透力强; B、中频:有一定指向性,覆盖面积比较容易控制; C、低频:指向性不明显,向四面辐射、声功能损失大、传播距离近; 人不是所有的声波都能听到,只有频率在20Hz---20kHz范围内的声音才能被人听到,该频率范围内称为可闻声。频率超过20kHz以上叫超声波,频率低于20Hz的称作次声波。(一般年轻人能听到的最高频率约20kHz,中老年人只能听到12kHz---16kHz)。 2.2 声速:声波在传声介质中,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称为声波的传播速度,简称声速。声速与温度有关系,气温越高,声速越大。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,如:在钢铁中5000m/s;其次是液体1450m/s;在空气中340m/s。 2.3 波长:物体或空气分子每完成一次往复运动所经过的距离称为波长。波长(λ)、频率(f)、声速(C)的关系:C= f*λ 3、声波的特性 声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,传播方向不会改变;而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,传播方向会改变。当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的界面时,会发生反射和折射,即一部分被反射,一部分被折射,另一部分被吸收;当声波在传播中遇到障碍时,会发生绕过障碍的现象。 3.1 声波的性质:声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种表现形式。有时明显表现为波动性,有时又具有强烈的粒子性,有时又二者兼而有之。 3.2 声波的衍射: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,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,即发生绕过障碍物的衍射现象,也称绕射现象。 例一:声源处于人的背后时,由于人耳壳的遮蔽作用,声源中低频音会绕过耳廊使人听到,而声源中的高频音则在人耳处形成声影区使其减弱。 例二:音乐会时,后排座的听众听到的低频强、高频弱,即是因为低频可绕射,而高频音散射的原因。 3.3 声波的反射:当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墙等不同介质时,在两个介质的交界面处,波速将发生改变,此时入射波的一部分被反射,形成反射波,这种现象称为波的反射。它遵守反射规则--波的反射定律: (1)、入射线与反射线在法线的两侧。 (2)、入射线、反射线和反射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。 (3)、入射角等于反射角。 3.4 声波的折射:声波在传播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,出了发生反射,还会发生折射,声波的折射符合折射定律: (1)、入射线、反射线和反射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。 (2)、入射线、反射线分居于反射面法线的两侧。 (3)、入射角、折射角以及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符合关系。 3.5 声波的透射与吸收:一般来说,当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,声能的一部分被反射,一部分透过物体继续传播,称为透射;另一部分由于物体的振动,或声音在物体内部传播时由于介质的摩擦或热传导而被损耗,称为材料的吸收。 3.6 声波的干涉:若两个频率相同、振幅相等、相位差为零或恒定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,则在空间某些地方振幅最大,在某些地方振幅最小,这种现象称为波干涉现象,这两个波叫相干波。当振动频率、振幅和传播速度相同而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波叠加时,就产生驻波。如:水波碰到岸上反射回来,前进波和反射波的叠加就产生驻波。驻波是一种特殊的干涉现象。
|